梁小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0-27      【字号:

 
姓名:梁小兵
性别:男
职称:副研究员
学历:博士研究生
电话:+86-851-5891815
传真:+86-851-5891609
Email:
luoweijun@vip.gyig.ac.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99号
邮编:550081

简历:
2001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6~2008, 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医学院和Florida A&M University环境科学学院分子微生物生态实验室任Research Associate。
2005年, 英国University of Sheffield分子微生物生态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1998年~200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6年~1998年,贵阳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讲师。
1991年~1996年,贵州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任生物化学课教师,1992年评聘为讲师。
1988年~1991年,贵州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1984年~1988年,贵州大学(原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助教。
1984年,贵州大学农学院土壤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分子微生物生态学与生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兴趣:
1、湖泊和海湾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及一些微生物种类对碳、氮和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时空影响;
2、捕食性细菌-类蛭弧菌( Bdellovibrio-and-like organisms)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
3、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分子微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2009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湖泊类蛭弧菌(BALOs)多样性及对碳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9年: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合作研究专项:水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
2008年: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课题: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石漠化过程的响应。负责其中 “喀斯特生态环境退化的微生物指标及群落变化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的研究。
2006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Tracing Carbon Flow in Estuarine Systems: A Case Study in Apalachicola Bay Florida 和Ecology of a Distinct Bdellovibrio Genotype in the Chesapeake Bay and other estuaries。参与部分研究工作。
2005年:中韩NSFC/KOSEF协议项目(编号:00510502):不同湖泊硫酸盐还原菌的空间分布及硫循环过程。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73050):小生境制约的湖泊硫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004年:中国科学院重要研究方向:乌江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在子课题中负责:“喀斯特小流域土壤-微生物-植被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的分子微生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2003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多氯联苯(PCBs)生物富集对贵州水产品安全的研究。
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泊沉积物中生物大分子的环境信息指示作用。
200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湖泊沉积物中生物大分子的特征和变化模式及其应用。

部分发表论文(*为通讯作者):
1、M. Y. Wang, X. B. Liang*, X. Y. Yuan, W. Zhang and J. Zeng. Analyses of the vertic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in Lake Aha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8,54(1):1~6.
2、X. B. Liang*, T. Berhane, H. N. Williams. Diversity of Bdellovibrio-and-like organisms (BALOs) in water and sediments along salinity gradients of Apalachicola River and Bay. 2007, Abstract of 107th General Meeting of America Society of Microbiology in Toronto, Canada. N-217.
3、王明义, 梁小兵*, Tae Seok Ahn, In Seon Kim, Jong Hyun Nam, 魏中青, 张伟. 阿哈湖深层水中微生物和硫酸还原菌数量及群落结构空间变化.生态学杂志, 2007, 26(11): 1~4.
4、张伟,刘丛强,梁小兵,王明义,莫晓川. 多氯联苯对小鼠肝微粒体CYP1A1 酶活力及其mRNA 表达的影响. 毒理学杂志.2007,21(3): 255-260.
5、王明义,梁小兵*,郑娅萍,魏中青,赵由之. 洱海沉积物硫循环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现代预防医学. 2007,34(4):704~705,709.
6、魏中青,刘丛强,梁小兵,汪福顺,王少锋. 贵州红枫湖地区水稻土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环境科学. 2007,28(2): 255-260.
7、王明义,梁小兵*,郑娅萍,赵由之,张伟,魏中青. 洱海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类群和含量的时空变化.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7,25(1):27-30.
8、张伟,刘丛强,梁小兵,魏中青. 沉积物中PCBs分析测定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7,26(3): 300-306.
9、Xiaobing Liang, Tae Seok Ahn, Mingyi Wang, Youzhi Zhao. Sulfur species variation controlled by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SRB) in sediments of Lake Erhai.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6, 26: 147.
10、赵由之, 梁小兵*, 安宁, 魏中青, 王明义. 液相色谱法测定湖泊沉积物中单质硫. 矿物学报. 2006,26(1):29-32.
11、汪福顺,刘丛强,梁小兵,魏中青,李军,徐海.湖泊沉积物中微量金属二次迁移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实验研究.湖泊科学,2006,18(1):49-56. 
12、梁小兵,刘丛强,王明义,魏中青,赵由之.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有机质和硫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24:340.
13、王明义,梁小兵*,郑娅萍,赵由之,魏中青. 硫酸盐还原菌鉴定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杂志. 2005, 25(6): .81-84.
14、汪福顺,刘丛强,梁小兵,魏中青,李军. 铁锰在贵州阿哈湖沉积物中的分离,环境科学,2005,26(1):135-140. 
15、魏中青,刘丛强, 梁小兵,汪福顺.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与微生物作用. 科学通报,2005,50(14):1486~1489.
16、魏中青,刘丛强,梁小兵,汪福顺. 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和DNA的分布特征. 沉积学报,2004,22(4):672~675.
17、Liang Xiaobing,Zhu Jianming;Liu Chongqiang et al. Enzymatic and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Lake Hongfeng , Guozhou Province,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4, 23(1): 81~88.
18、Jianming Zhu, Wei Zuo, Xiaobing Liang, Occurrence of native selenium in Yutangba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4, 19(3),
19、梁小兵,朱建明,刘丛强等.贵州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第四纪研究,2003,23(5):565~572.
20、x. b. Liang; j. m. ZHU ; f. s. Wang. Microbiological variation regulations of iron, manganese and sulfate in sediments of Lake Aha and Lake Hongfeng Seasonall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3,67:A252.
21、朱建明,梁小兵,凌宏文等.环境中硒存在形式的研究现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 22(1):75~81
22、汪福顺,刘丛强,梁小兵,魏中青. 贵州阿哈湖沉积物-水界面微生物活动及其对微量元素迁移富集的影响,科学通报,2003,48:2073~2078.
23、汪福顺,刘丛强,梁小兵.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铁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微量金属元素的关系,地质地球化学,2003,31(3):63~69.
24、Liang X. B., Zhu J. M., Wang F. S. Fe-Mn-S Cycl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iomacromolecules and SRB in Lake Sediments from Southwest China.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2,66:A454.
25、Liang Xiaobing, Wang Guojiang and Huang Ronggui.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Ribonucleic Acid(RNA) and Protein and Its Hydrolysis Products in Lake Sediments.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2, 21(2): 17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