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格拉斯哥大学Susan Waldron教授访问地化所
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理与地球科学系Susan Waldron教授于11月16日开始来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17日下午,Waldron教授在环境室报告厅分别做了题目为:Sensitive processes in the terrestrial-aquatic-atmospheric C continuum和Fugitive methane emissions的学术报告。在第一个报告中,Waldron教授首先介绍了陆地碳收支估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以马来西亚不同覆被下的小流域和亚马逊流域上游的小流域为例,介绍了她近两年来在河流碳排放通量及碳来源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一些进展。她们的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已经导致河流向大气排放碳的年龄偏老,是人类活动导致水中碳来源/周转发生变化的直接证据。另外, Waldron教授团队通过2年多的高频次观测研究发现,河水流速、湍度等物理因素是控制水面排放碳通量的首要因素,在利用水化学数据估算河流排放碳通量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物理因素。
在第二个报告中,Waldron教授首先综述了近几年来国际上甲烷排放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尽管甲烷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8倍,目前国际上对CH4排放的研究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由于非传统能源的开发、天然气管道泄漏、传统煤矿开采、垃圾填埋、沼气使用等人类活动均可以导致大量CH4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无组织排放的CH4往往由于难以评估而给全球甲烷排放估算带来难度。Susan教授以过去盛产煤矿的苏格兰地区道格拉斯小流域为例,指出在废弃煤矿周围的水体中CH4含量远高于对照区水体,表明这些废弃煤矿对区域CH4排放具有一定的贡献。Waldron教授及其合作者进一步开创性地对煤矿区水体中的CH4气体进行了甲烷稳定碳、氢同位素以及放射性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意外地发现这些甲烷并不直接源于地质老碳,有相当部分的近代碳混入其中,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了解这些水体中甲烷的确切来源。
Waldron教授最后指出,中国国土面积巨大,河流众多,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目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人类活动对陆地和河流系统的干扰强烈,同时中国目前也在大力发展页岩气等非传统能源,这无疑给河流碳排放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她同时指出,随着前处理和分析技术的提高,放射性碳同位素在示踪河流碳来源和归趋研究方面比传统稳定碳同位素更具有优势。
报告会由李思亮研究员主持,李世杰、陈玖斌、赵志琦、李晓东研究员等4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期间,研究所多位科研人员进行了提问,现场交流活跃,Waldron教授均一一作了回答,她还详细地介绍了很多人感兴趣的14C采样方法以及水体中有机碳的连续监测技术。
Susan是生物地球化学方向的教授,是国际上最早开展河流排放CO2和CH4放射性碳同位素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利用同位素示踪陆地-地表水碳来源、周转及归趋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环境室丁虎博士在访问格拉斯哥大学期间参与了上述报告中的部分工作,其重点开展了苏格兰地区废弃煤矿区河流中CH4排放及来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丁虎 供稿)
报告会现场(一)
报告会现场(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