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朱建明教授学术报告
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承帅研究员的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朱建明教授于8月24-27日访问地球化学研究所,并于8月26日(周五)下午在环境室三楼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同位素双稀释剂技术的原理、应用及拓展”的学术报告。地化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报告由刘承帅研究员主持。
朱建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同位素及其测试流程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了同位素质量歧视效应及其校正方法,对比了不同校正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随后,系统地讲解了双稀释剂技术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双稀释剂三种主流的算法、双稀释剂的数值优化、算法的稳定性比较等内容。报告同时指出双稀释剂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的使用方法及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最后,提出并介绍了双稀释剂-标准加入法模型,该模型能为超微量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提供技术保障,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朱建明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启发性强,使与会听众受益匪浅。
报告现场
朱建明教授作报告
报告人简介:朱建明教授,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岩矿测试与地球化学系,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2年-2014年于中科院地化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并于2004-2005年和2011-2012年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地质系进行长期访问和研究,2014年11月至今调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工作。现主要从事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及其在环境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中的应用研究。研发了同位素双稀释剂数值模拟的理论优化模型,提出和发展了同位素双稀释剂-标准加入法的理论模型与应用,并在MC-ICPMS上成功开发了铬、镉、镍、钼、硒等同位素双稀释剂的高灵敏度高精度分析技术(2SD ≤0.01-0.06‰),实现了10 ng样量下镉、钼、硒等同位素的高精度(2SD ≤0.06‰)测试。完善了硒同位素分馏理论体系的构建,明确了表生环境中硒同位素分馏的趋势性规律和铁锰氧化物对其分馏的制约,解决了液相Se(IV)-Se(VI)间同位素平衡及其动力学交换速率等基本理论问题。应用方面,率先在湖北恩施地区富硒碳质页岩中发现了自然硒及其系列硒矿物,并以自然硒为指示矿物,揭示了上世纪60年代恩施地区人群爆发性硒中毒的发生途径。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刘承帅课题组/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