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污染土壤修复取得进展
汞是一种人体非必需的有毒重金属元素, 具有很强的挥发性、移动性、生物累积性和神经毒性。上世纪以来, 全球范围内爆发的一系列汞中毒事件, 如1956 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爆发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于当地居民食用了甲基汞超标的海产品所引起的。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事件造成了上千人死亡,上万人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产生的恶劣影响使其被列为20世纪全球十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之一。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中心,属汞元素的高值区,发育大量的汞矿床和其它伴生有富含汞元素的低温热液矿床。该省金属汞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近80%,境内分布有万山、务川、丹寨、铜仁等大型或超大型汞矿。多年的采矿和冶炼活动使得矿区及其周边土壤遭受严重汞污染,导致农作物汞含量严重超标。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新斌研究员所带领的课题组在贵州万山汞矿区开展了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研究人员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案例,并结合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利用植物修复技术修复汞污染土壤。通过温室和野外田间试验,发现利用硫代硫化物辅助植物修复可以有效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并显著降低汞污染土壤中氧化态汞和有机结合态汞的含量。而且土壤中的汞吸收到植物体后,主要是以一种类似黑色硫化汞的形态存在。这些成果已经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2, Volumes 221–222, pp 1–18)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Volume 46, pp 5361–5368) 上,题目分别为 Remediation of Mercury Contaminated Sites-A Review. 和 Implication of Mercury Speciation in Thiosulfate Treated Plants. (环境室 汞研究组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