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
贵州日报报道普定站科技抗旱成果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3-08-22      【字号: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8月15日 来源: 贵州日报 )

 核心提示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地表裂缝众多,水土流失严重,很难存住水,雨水直接从石头缝隙流入地下。尽管我省的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但每逢遭遇干旱,这些地方往往是受灾最重的地方。

 如何破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抗旱难题,我省科技人员通过引进开发新技术,摸索出又快又准打井找水、利用道路积蓄雨水、润湿灌溉节水等抗旱新招,为岩溶地区抵御干旱等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集雨记

 8月7日,普定陈家寨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利用道路有效集雨的小水窖让农作物远离干旱威胁,村民黄纯燕说:

 今年的辣椒可以卖到十月份

 7月以来,普定县连续高温伏旱天气,部分山塘、小水坝干涸,农作物普遍受旱。8月7日,记者前往陈家寨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了解农业灌溉情况。

 时近中午,烈日炎炎约1.4平方公里示范区的四周被连绵群山包围,平整的耕地只有315亩,主要分布在洼地和山谷底部。耕地里布满嶙峋的灰色山石,呈现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不过,地里的玉米、黄豆、辣椒和梨树依然绿油油的,并未出现缺水的情况。

 “因为我们做到了有效‘蓄水’!”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工作人员张林介绍,2009年以来,中科院地化所在此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有效积蓄雨水,让石山区的村民不再“靠天吃饭”。

 指着脚下的乡村便道,张林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机耕道、乡村便道等路面能有效收集雨水,现在示范区内的道路基本都改造成这种两边高、中间低的路面了。”

 记者看到,分布于示范区内各处的机耕道和乡村便道上,相隔一段距离有一条拦水埂,雨水经拦水埂流入路旁的小型泥沙池,沉淀过滤后流入蓄水池。这几年,示范区内修建的集雨道路已达10.5公里,与道路配套的蓄水池共建有15个。记者下山途中,见到不少蓄水池的水仍存有一半或三分之一。

 示范区不仅利用道路“蓄水”。在张林指点下,记者看到路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黑色防水膜小水窖。“这是用高密度聚乙烯膜铺设的生态小水窖,平时下雨能收集雨水,旱情来临时提供用水。整个示范区有168个,比水泥砂浆修筑的蓄水池更环保。”

 在各个蓄水池和小水窖之间有PVC管道联通,直接通往村民的田地。“村民可以方便地引水到自家地里。”张林说。

 下午两点左右,记者走到山谷底部。这里除了玉米,种得最多的就是辣椒。辣椒叶子绿绿的,挂满了细细长长的果实,地里的土摸上去润润的。村民黄纯燕笑呵呵地说:“20多天没下雨,但有了小水窖,辣椒地浇水没得影响。我家的辣椒可以一直卖到10月,肯定比种包谷赚钱多啦!”

 村主任陈发衡说,今年尽管全县受旱,但示范区内没有出现旱情。全村现有8个村民组2800多村民中,受益于示范区建设的村民达1500多人。

“靠近示范区的梭筛村跟着修集雨道路、建蓄水池,现在上千亩的桃树种植因为用水方便,产量都上来了。我们希望今后能在全村推广这种‘蓄水’模式。”陈发衡说。

 ◎专家访谈

 中科院地化所研究员王世杰:建议道路和水窖 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记者:普定陈家寨示范区是怎样探索出石漠化地区有效蓄水灌溉的新路子?成效怎样?在其他地区推广的情况如何?

 王世杰:2007年我们在普定陈家寨村开始做研究。通过多年观测发现,岩溶地区的降雨只有不到5%能在山地坡面上形成地表径流,其余95%的降水都通过地下管道流走了。也就是说,要想发挥好现有的“三小”水利工程的作用,必须解决集雨面的问题。2009年我们在陈家寨示范区开展科学示范试验工作,利用乡村道路和田间机耕道的路面来汇集雨水,在道路两旁修建路坎,将雨水导入与道路配套的蓄水池中。

 在陈家寨,这种蓄水灌溉模式的效果很好。有了农业灌溉用水,当地村民再不用只种玉米为生,还可以发展经果林种植和生产耗水量大的农产品,自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们在印江、纳雍、毕节、晴隆推广这种山区蓄水灌溉新模式,效果都很好。

 记者:在石漠化地区有效蓄水意义何在?目前面临何种挑战?

 王世杰:贵州省山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3%,只有7%是盆地。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有4种:建水库、井采、地下河开发和“三小”水利工程,前三种利用方式的受益区域主要集中在坝地。而每年旱灾最严重的地方都是山区,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三小”水利工程由于缺少汇水坡面,还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95%以上降落到坡面的雨水都渗入到地下,并没有汇集到蓄水池中。老百姓用“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来形容这类蓄水池,导致旱灾来临,还是得紧急动员抗旱救灾。

 陈家寨这种蓄水灌溉模式一举多得,不仅能蓄水灌溉,而且修建的道路也大大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如果从县级层面上统筹推进,把乡村道路项目和蓄水池项目捆绑一起做,就能充分利用好贵州丰富的降水资源,解决旱情发生时的农业用水困难。

 详见:打井 集雨 节水——喀斯特岩溶地区科技抗旱三记

 网址:http://health.gog.com.cn/system/2013/08/15/012589534.shtml

  (供稿人:普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