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05-11      【字号:


姓 名:刘再华
性 别:男
职 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学 历:博士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99号;550081
Tel:0851-85895263
Email:
liuzaihua@vip.gyig.ac.cn


简 历:

1981年9月 -- 1985年7月: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学士学位,水文地质专业;

1985年8月 -- 1988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水文地质专业;

1992年9月 -- 1997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学博士学位,水文地质专业;

1994年9月 -- 1996年9月:德国不来梅大学(Bremen University, Germany),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环境地球化学专业。

1999年10月-- 2000年10月:德国不来梅大学博士后研究

1988年6月-- 1991年9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91年9月-- 1996年11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6年11月-- 1999年9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地质矿产部岩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9年9月-2006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6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

喀斯特动力学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一)主持的项目、课题(统计至2021年)

(共30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部级8项、国际合作4项、其它3项,研究总经费1.3亿元)

1,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6项)

(1) 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703047)“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控制的物理、化学机制”(刘再华,1998-2000),14万元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3026)“流动CO2-H2O系统中白云石溶解速率控制的物理、化学机制”(刘再华,2001-2003),19万元

(3)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000-164)“不同地区岩溶动力系统监测”(袁道先,刘再华,2001-2002),155万元

(4)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2CCA05200)“岩溶表层系统的地球化学动态及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刘再华,2003年1月-2004年12月), 80万元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2117)“外源水和土壤中碳酸盐岩侵蚀速率的高精度研究”(刘再华,2004-2006),35万元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2107)“高分辨率钙华的古环境记录与全球变化研究”(刘再华,2006-2008),40万元

(7) 国家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5DIB3J067)“西南岩溶石漠化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与修复研究”(刘再华,2006-2008),90万元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168)“世界遗产-黄龙钙华景观退化的人为和自然影响机理研究”(刘再华,2009-2011),59万元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232)“我国岩溶地区两大类钙华的气候环境指代意义研究” (刘再华,2012-2015),82万元

(10)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956700)“基于水-岩-土-气-生相互作用的喀斯特地区碳循环模式及调控机理”第三课题(2013CB956703)“水循环驱动的流域喀斯特作用碳循环过程与碳通量变化”(刘再华,2013-2017),770万元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753): 基于H2O-CaCO3-CO2-水生光合生物相互作用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研究(刘再华,2015-2019),330万元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贵州喀斯特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基金重大项目(U1612441)“喀斯特筑坝河流水安全与调控对策”(刘再华,首席科学家,2017-2021),3000万元(直接经费2520万元)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41921004-生物地球化学(冯新斌、肖化云、刘再华、付学吾、刘承帅、李平,2020-2024),直接经费1050万元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130501):喀斯特湖库生物泵的碳施肥及其碳增汇和富营养化缓解效应(刘再华,2022-01-2026-12),287万元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重点项目(42141008):基于耦联的碳酸盐风化学说的中国岩溶碳汇及增汇潜力研究 (刘再华,2022-01-2025-12),297万元

2,省部级项目

(1) 地质矿产部“八五”重点基础项目(8502218) “中国岩溶形成及环境变化预测研究”(袁道先,1991-1994,负责项目第二课题,并承担岩溶作用机理实验及建模工作),48万元

(2) 地矿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9501104)“ 我国典型岩溶环境系统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袁道先, 刘再华,1996-2000), 100万元

(3) “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9806) “碳酸盐岩溶解速率控制的物理化学机制”(刘再华,1999-2001),10万元

(4) 广西回国人员科学基金项目(桂科回0144010)“岩溶表层系统的地球化学动态机理”(刘再华,2002-2004),5万元

(6)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2-yw-306) “岩溶山地土壤与植被关联退化过程及其调控对策研究”课题四“植被和土壤关联退化的生态水文效应”,(刘再华,2007-2009),30万元

(7)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项目“典型区域固碳增汇技术体系及示范”课题“典型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增汇技术的试验示范”(编号:XDA05070400)专题“典型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碳酸盐风化碳增汇潜力研究”,(刘再华,2011-2015),50万元

(8)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亚太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动力学”(XDB40000000)项目二(XDB40020000)“季风区近代环境变化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刘再华,金章东,2020-2024), 6050万元

3,国际合作项目

(1) 中日合作项目“中国四川黄龙钙华研究”(刘再华,Yoshimura教授,1999),中方负责人,24万元

(2) 中德合作项目“白云岩溶解动力学机理研究”(刘再华,Dreybrodt教授,1999-2000),中方负责人,20万元

(3) 中澳合作项目“中国黄龙钙华沉积速率研究”(刘再华,Drysdale博士,2001-2002),中方负责人,20万元

(4) 中日合作项目“娘子关泉华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刘再华,Akihiro Kano, 2003.10.10-13),5万元

4,其他项目

(1) 贵州电力局科技攻关项目“贵州乌江渡水电站灌浆帷幕老化问题的研究”项目(1991-1993,刘再华),10万元

(2)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项目“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及其全球变化响应的高分辨率重建”(刘再华,2007-2009), 128万元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水[2010]矿评03-07-02)“中国岩溶碳汇过程与效应研究”外协课题“水体碳迁移过程及水生生物作用研究”(刘再华,2010-2012), 31万元

(二) 作为研究骨干参加的项目

(1) 中法合作项目“桂林岩溶水文地质的研究”(1986-1989,袁道先), 90万元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60145)“中国岩溶地球化学的研究”(1987-1989,袁道先),5万元

(3)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GCP 299项目 “Geology, Climate, Hydrology and Karst Formation”(1990-1994,袁道先),50万元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070155)“中国典型地区岩溶形成及与环境的相互影响”(1991-1994,袁道先),20万元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101004)“峰丛洼地系统的岩溶作用机理及其地貌响应过程”(1992-1994,蒋忠诚),14万元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472170)“桂林20万年石笋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 (1995-1997,袁道先),20万元

(7)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GCP 379项目 “Karst Processes and the Carbon Cycle” (1995-1999,袁道先),120万元

(8) 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32100)“我国典型岩溶动力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演变”(袁道先院士,1997-2000), 120万元

(9)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GCP 448项目“World Correlation of Karst Ecosystem” (袁道先,2000-2004),100万元

(10)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GCP 513项目“Global Study of Karst Aquifers and Water Resources” (Chris Groves, 袁道先,2005-2009)

社会任职:

1、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geologists)地下水与气候变化委员会(CGCC-Commission on Groundwater and Climate Change)联席主席(2008-2012) 

2、IAH喀斯特委员会委员(199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喀斯特研究中心(IRCK)学术委员会委员(2008-2021) 

4、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 

5、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6、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 

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 

8、《中国岩溶》编委 

9、《地球与环境》(原《地质地球化学》)编委 

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编委(2008-2015) 

11、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编委(2013-2020)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第十四届专家评审组成员(2012-2014) 

13、西南大学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7-) 

14、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9-) 

15、广西喀斯特生态过程与服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21-)


获奖及荣誉:

1. 1997年4月:地矿部“八五”科技先进个人;

2. 1997年10月:“中国桂林岩溶水文地质的研究”,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3;

3. 1998年: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

4. 1998年:论文“Dissolution kinetics of calcium carbonate minerals in H2O-CO2 solutions in turbulent flow: the role of the diffusion boundary layer and the slow reaction H2O+CO2? H++ HCO3- ”获1996-1997年度广西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5. 1998年:论文“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以我国几个典型岩溶地区为例”获1996-1997年度广西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6. 1999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先进科技工作者”;

7. 2000年7月:1999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8. 2002年:“我国典型岩溶环境系统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袁道先、刘再华、蒋忠诚、覃嘉铭、曹建华、张美良、李 彬、何师意、林玉石、章 程、裴建国、谢运球、杨立铮、蒋小珍、雷明堂);

9. 2002年10月:论文“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以我国几个典型岩溶地区为例”获1992-2002年度<<地质学报>>优秀论文奖;

10. 2003: “第七届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1. 2004年10月: 论文“全球变化和岩溶石漠化过程的钙华记录研究”获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2. 2004年11月: 享受国务院“2002年度政府特殊津贴”;

13. 2004年11月:广西百名先进地质科技工作者称号;

14. 2008年1月: “发现全球水循环中的溶解无机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碳汇”入选“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15. 2011年2月:“发现碳酸盐风化是重要的碳汇过程”成果入选“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并参加了同年3月8-14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16. 2013年9月27日: 2007年发表在《科学通报》的“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可能重要的CO2汇”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编号:A075200720013)。

17. 2014年10月8日:获得“贵州省省管专家”称号(证书编号:2014-100-30)

18. 2015年1月15日:第六届“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科协、贵州省人社厅)

19. 2016年5月: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

20. 2016年8月: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21. 2018年1月:2017年度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袁道先、蒋忠诚、曹建华、章  程、张美良、刘再华)

22. 2021年4月21日:获得“贵州省核心专家”称号(证书编号:2021-20-02)

23. 2021年12月23:“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创建”,2020年度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20R-1-3-R1)

代表论著:

代表性论文(包括Nature子刊1篇,Nature Index期刊15篇,影响因子>10期刊10篇)

1. Liu Zaihua and Dreybrodt W, 1997. Dissolution kinetics of calcium carbonate minerals in H2O-CO2 solutions in turbulent flow: the role of the diffusion boundary layer and the slow reaction H2O+CO2?H++HCO3-.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61(14): 2879-2889.

2. Liu Zaihua and Zhao Jinbo, 2000. Contribution of carbonate rock weathering to the atmospheric CO2 sink. Environmental Geology, 39(9): 1053-1058.

3. Liu Zaihua, Li Qiang, Sun Hailong, Wang Jinliang, 2007. Seasonal, diurnal and storm-scale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of typical epikarst springs in subtropical karst areas of SW China: soil CO2 and dilution effects. Journal of Hydrology, 337(1-2): 207-223.

4. Dorale J, Liu Zaihua*, 2009. Limitations of Hendy Test criteria in judging the paleoclimatic suitability of speleothems and the need for replication. The Journal of Cave and Karst Studies, 71(1): 73-80.

5. Liu Zaihua, Dreybrodt W, Wang Haijing, 2010. A new direction in effective accounting for the atmospheric CO2 budget: 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action of carbonate dissolution, the global water cycle and photosynthetic uptake of DIC by aquatic organisms. Earth-Science Reviews, 99(3-4):162-172.

6. Liu Zaihua, Dreybrodt W, Liu Huan, 2011. Atmospheric CO2 sink: silicate weathering or carbonate weathering? Applied Geochemistry, 26s: 292-294.

7. Liu Zaihua, Macpherson GL, Groves G, Martin JB, Yuan Daoxian, Zeng Sibo, 2018. Large and active CO2 uptake by coupled carbonate weathering. Earth-Science Reviews 182, 42-49.

8. Zeng Sibo, Liu Zaihua*, Kaufmann G*, 2019. Sensitivity of global carbonate weathering carbon-sink flux to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 5749.

9. Liu Zaihua*, Yan Hao, Zeng Sibo, 2021. Increasing autochthonous production in inland waters as a contributor to the missing carbon sink.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9, 620513.

10. Qian Bao, Zaihua Liu*, Min Zhao, Yundi Hu, Dong Li, Cuihong Han, Cheng Zeng, Yu Wei, Song Ma, Yang Wu, Yi Zhang, 2022. Role of carbon and nutrient exports from different land uses in the aquatic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eutrophication proces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13, 151917.

11. Zeng Sibo, Liu Zaihua*, Chris Groves, 2022. Large CO2 removal by enhanced carbonate weathering from land-use changes. Earth-science Reviews 225, 103915.

12. Hailong Sun, Cuihong Han, Zaihua Liu*, Yu Wei, Song Ma, Qian Bao, Yi Zhang, Hao Yan, 2022. The nutrient limitation on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y biological pump in river-dammed reservoirs: Implications for carbon sink and eutrophication control. Journal of Hydrology 607, 127480.

13. Fan Xia, Zaihua Liu*, Min Zhao, Qiang Li, Dong Li, Wenfang Cao, Cheng Zeng, Yundi Hu, Chen bo, Qian Bao, Yi Zhang, Qiufang He, Chaowei Lai, Xuejun He, Zheng Ma, Yongqiang Han, He Haibo, 2022. High stability of autochthonou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karst aquatic ecosystems: Evidence from fluorescence. Water Research 220, 118723.

14. Haibo He, Yuyouting Wang, Zaihua Liu*, Qian Bao, Yu Wei, Chongying Chen, Hailong Sun, 2022. Lake metabolic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arbonate weathering CO2 sink: insights from diel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in a karst lake. Water Research 222, 118907.

15. 刘再华, 贺殿彬, 1994.贵州乌江渡水电站灌浆廊道中钙华的两种成因机制. 科学通报,  39(12):1114-1117

16. 刘再华,袁道先,何师意,张美良,张加桂,2000. 地热CO2-水-碳酸盐岩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CO2来源.中国科学(D辑),30(2):209-214

17. 刘再华,2000.大气CO2的两个重要的汇. 科学通报,45(21);2348-2351

18. 刘再华,W. Dreybrodt, 2001. 不同CO2分压条件下的白云岩溶解动力学机理.中国科学(B辑),31(4):377-384

19. 刘再华,Wolfgang Dreybrodt,王海静,2007. 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可能重要的CO2汇. 科学通报,52(20):2418-2422

20. 刘再华,2011. 土壤碳酸盐是重要的大气CO2汇吗? 科学通报 56(26): 2209-2211.

21. 刘再华,2012.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特邀评述). 科学通报 57(2-3): 95-102.

22. 刘再华, 2014. 表生和内生钙华的气候环境指代意义研究进展(特邀评述). 科学通报, 59(23): 2229-2239.

23. 曾庆睿,刘再华*, 2017. 玄武岩风化是重要的碳汇机制吗?科学通报 62(10) : 1041-1049.

24. 陈崇瑛, 刘再华*, 2017. 喀斯特地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碳泵的碳汇和水环境改善效应. 科学通报 62(30): 3440-3450.

25. 曾思博,刘再华*,2022. 我国岩溶碳汇和在非岩溶区播撒碳酸盐粉的碳中和潜力. 科学通报 https://doi.org/10.1360/TB-2022-0048

26. 刘再华,2022. 喀斯特地表水体生产力的DIC施肥及其碳增汇和富营养化缓解效应.  科学通报 67:1-12 https://doi.org/10.1360/TB-2022-0640 

代表性专著

1. Yuan Daoxian, Liu Zaihua,1998. Global Karst Correlation. Beijing:Science Press;Amsterdam:VSP,1-308

2. 袁道先,刘再华等,2002. 中国岩溶动力系统. 北京:地质出版社,1-275

3. 袁道先,刘再华等,2003. 碳循环与岩溶地质环境. 北京:科学出版社,1-240

4. 刘再华,Wolfgang Dreybrodt, 2007. 岩溶作用动力学与环境. 地质出版社,1-237

5. 刘再华等,2016. 钙华探秘. 科学出版社,1-213

6. 刘再华等,2021. 碳酸盐风化碳汇研究. 科学出版社 1-252